【李競恒】不斷重建自治配合體的中求包養網心得國史
requestId:6835d71b593c37.73455430.
原標題:《歷史的另一個側翼》
作者:李競恒
來源:作者授權 儒家網 發布
原載于 《書屋》2020年第2期
時間:孔子二五七零年歲次庚子仲春廿三日戊午
耶穌2020年3月16日
“予嘗歷覽山東、河北,自兵興以來,州縣之能不至于殘破者,多得之豪家年夜姓之力,而不盡恃乎其長吏”。“夫不克不及復封建之治,而欲藉士年夜夫之勢以立其國者,其在重氏族哉,其在重氏族哉!”(顧炎武:《裴村記》)
一
“不受拘束是陳舊的”包養犯法嗎,夏、商、周三代時期最基礎的社會單位,即是各種類型的自治配合體,封建諸侯、卿年夜夫領主、宗族、聚族而居的村等等,犬牙交錯為復雜的網狀結構。甲骨子組卜辭中的“墉”、“邑”等就是貴族自治家族配合體的屬地,是家族的國都地點(朱鳳瀚《商周家族形態研討》,天津古籍出書社,2004年,第154頁)。
《左傳》中所謂“執財寶者萬國”,其實不過是幾十或上百家構成的自治小團體(《朱子語類》卷五十五)。這些鉅細不等的各類自治組織之間,根據陳舊的習俗、慣例“禮”而承擔各不雷同的義務,并享有相應權利,而當正當其權利遭到損害時,則會對上級封君實施抵禦。
如《國語·周語中》記載陽邑之人不服其新封君晉文公,遭到晉軍包養故事討伐包養網VIP,陽人抗議“何其虐之也”,晉侯也沒有辦法,只好撤軍;又如《左傳·昭公十二年》記載,領主周原伯絞因為侵略邑人的權益,而遭到邑人的驅逐;《左傳·襄公十四年》中,衛獻公對卿士孫文子無禮,孫文子便據采邑戚討伐衛君,將其驅趕到齊國。
周代銅器《淵卣》銘文記載,貴族“淵”的兄長伯氏將六家武裝封臣給了淵,這些封臣不服,便湊集到“年夜宮”抗爭。“從金案牘例來看,西周各級貴族對維護本身好處不遺余力,并不會因為成分的差異而忍氣吞聲”(王沛:《刑書與道術》,法令出書社,2018年,第67頁)。
有名的周厲王被驅逐,也是因為他侵略了各類豪族和領主們的正當權利,違背了陳舊封建習慣法的各種傳統和慣例。可以說,這一時期的中國歷史,充滿了陳舊不受拘束生機蓬勃的活氣。
降至戰國,陳舊的封建次序逐漸崩壞,各國相繼掀起變法,旨在強化絕對君主的氣力,此中最徹底的即是秦國,周全奉行“平易近有二男以上不分異者,倍其賦”的政策,強行分離家族、宗族等小配合體,并在基層社會周全奉行編戶齊平易近,構成了深入影響秦漢時期的周全吏治國家形式。
這種體制,絕對不是普通人想象中“傳統中國皇權不下縣”,“縣以下都是自治”,而是對基層社會的周全覆蓋。據《漢書·百官公卿表》,這種秦漢體制的國家基層有眾多的吏員,百石俸祿以下的有斗食、佐史之類的少吏。十里一亭,有亭長和亭卒,縣以下有鄉,有鄉嗇夫、鄉佐、有秩、游徼、里正、三老等諸多鄉吏。
《漢書·食貨志》記載,這種體制下,五家被依照軍事體制編制為伍鄰,五個鄰構成一個里,里作為假寓點,建築有圍墻和年夜門,天天早上里長坐在年夜門右邊,伍長坐在年夜門左邊監督農平易近出門勞作,早晨必須背負砍的柴火才允許進來。
出土漢初法令竹簡《二年律令·戶律》也規定,“居處相察,收支相司”,讓農平易近集體勞作,相互監督,小吏“田典”負責掌管里門的鑰匙,“以時開,伏閉門,止行及作田者”。
這一體制下的管束事無巨細,吏員眾多,里耶秦簡《遷陵吏志》中,這個只要三個鄉的邊遠小縣,竟然有吏員“百三人”、“令史廿八人”、“官嗇夫十人”、“校長六人”、“官佐五十三人”、“牢監一人”、“倉吏三人”。
根據陳直師長教師研討,即便是在最基層的組織“里”中,也有各類職務的人員,如“安平易近里祭尊”印,可知“里”中除里正,還有祭尊(陳直:《漢書新證》,天津國民出書社,1979年,第140頁);漢簡《二年律令·錢律》“正典(里典)、田典、伍人不告,罰金四兩”,可知“里”中有田典;《后漢書·范寬傳》附《孔嵩傳》還記載“傭為新野阿里街卒”。可知,最小的“里”中,至多也有里正、田典、街卒等職務。
杜正勝認為這些基層職務,也都是官府派任的(杜正勝:《編戶齊平易近》,聯經出書事業公司,1990年,第219頁)。而一個基層治安單位“亭”中,也至多有包含了亭長、校長、求盜、發弩等成員。
漢代亭長畫像磚拓片
龐年夜的基層管束,導致運行本錢極高。別的,這種秦漢軍國體制,對基層的信息掌控可以達到驚人的水平,如西漢太守黃霸,可以對轄區內哪一棵年夜樹可以做棺,哪一個亭養的豬可以充作祭品都所有的了然于胸(《漢書·循吏傳》)。
在另一方面,秦漢國家則盡能夠壓制社會的自治空間,所謂“秦兼全國,侵暴富家”(《全后漢文》卷103《尹宙碑》),不僅僅是包養ptt將六國富家等遷徙到咸陽、蜀地,並且“禁平易近私所立社”(《漢書·五行志中》),制止平易近間的結社,甚至到了“台灣包養網漢律,三人以上無故群飲酒,罰金四兩”的水平(《漢書·文帝紀》文穎注)。
秦和漢初體制下的散沙化社會,原子化的人們相互告發,互害,人與人之間的關系冷淡得令人梗塞。賈誼寫秦國社會的風俗是:“借父耰鉏,慮有德色;母取箕帚,立而誶語。抱哺其子,與公并倨;婦姑不相說,則反唇而相譏”(賈誼:《治安策》)。怙恃用了屬于兒子的一點兒東西,立即閑言碎語長期包養,罵得不成開交。老婆一邊抱著小孩哺乳,一邊以最不禮貌的姿勢與公公坐在一路,有一點兒牴觸,婆媳之間便反唇相譏,互罵不已。
岳麓書院加入我的最愛秦簡中,有一個案件《得之強與棄妻奸案》:一個叫“得之”的隸臣拋棄了妻,后來一次碰到,便應用暴力“捽偃”和“毆”,將她強行拖到“里門”往強奸。這時碰到了一個叫“顛”的人,她向“顛”求救“救吾!”,可是“顛弗救,往,不知它”(朱漢平易近、陳松長主編:《岳麓書院躲秦簡(參)》,上海辭書出書社,2013年,第196—201頁)。統一個社區的鄰居,見到對方遭遇暴力和強奸呼救,卻只是冷淡地轉過身往離開,這就是當時原子化社會的基礎風貌。
二
戰國七雄中,秦最徹底地樹立起周全把持基層的吏治國家。其它各國情況則較為復雜,三晉距離秦制更近。齊國雖也有“五十家而為里”(銀雀山漢簡齊律《田法》),“十家為什,五家為伍”,“置閭有司以時閉”,但依然給“長家後輩臣妾屬役賓客”這樣的自治配合體留下了部門空間(《管子·立政》)包養意思,“族”包養合約依然對于齊人成分具有必定意義,“問國之棄人,何族之後輩包養app”,“問鄉之貧人,何族之別也”(《管子·問》)。從齊國臨淄故城出土的戰國陶文來看,統一個姓的陶工,多聚居在統一個里或鄉,其平易近間手工業企業仍帶有較濃厚的家族顏色(高超:《從臨淄陶文看鄉里制陶業》)。
比擬而言,楚國社會保留了更豐富的小配合體自治傳統,包山楚簡中,人的成分是由“居處名族”組成的,包括了地緣和血緣屬性,家族配合體并未遭到分離。楚國甚至不克不及做到將所有的生齒登記在國家勞役的檔案中,包山簡《集箸》中,一位叫“墨”的貴族其家臣有四代人,此中只要一名叫“庚”的人被登記在“司馬徒書之”的勞動力登記中。
楚人家族自治配合體有強年夜性命力,秦的長期統治,并未能有用崩潰楚人的自治才能。在湖北荊門羅坡崗,發現了秦將白起攻占郢都后延續了六十年的楚遺墳場,分為九個家族墓區,男性墓都隨葬兵器(《華夏考古》2012年3期),并未被秦所異化崩潰為散沙。即便秦滅楚后,項梁依然能夠“陰以兵書部勒賓客及後輩”(《史記·項羽本紀》)。
正因軌制文明差異這般宏大,所以楚人最不克不及忍耐秦的統治,秦末戰爭,楚人反秦最為積極,對秦制冤仇最深。而劉邦集團,則幾乎全盤繼承了秦的領地和軌制遺產,蕭何的九章律,幾乎是照搬秦律,劉邦集團的突起,是第二次秦滅六國(陳蘇鎮:《與“漢道”》)。
是以西漢後期的軌制,與秦朝并無太年夜差異,依然打擊富家,將齊、楚富家遷包養網站徙關中(《漢書·高帝紀》),苛吏王溫舒殘殺平易近間宗族,“至流血十余里”。苛吏陳咸為南陽太守,打擊當地富家立威,手腕極其酷烈:“輒論輸府,以律程作司空,為地臼木杵,舂不中程,或私解脫鉗鈦,衣服不如服,輒加罪笞。督作劇,不勝痛,自絞逝世歲數百人,久者蟲出腐爛,家不得收”(《漢書·陳萬年傳》)。
漢初富家的悲慘處境,恰是“大富莫必其族姓”(《鹽鐵論·國疾》),只需是富家,都在重拳錘擊之下難以存活。而所謂的“長期包養文景之治”,其實異常殘酷。漢景帝的陽陵旁,發現有八萬平方米的區域,安葬著上萬具修墓人的尸骨,漢武帝的茂陵旁則有兩萬具修墓人的尸骨(《考古與文物》2011年2期),這歸因于秦漢強年夜的國家吸取體制和嚴酷的秦政律令。恰是在這一佈景下,漢儒艱難展開了重建自組織力小配合體的盡力。
漢儒韓嬰就贊美了“古者”時代自治小配合體“疾病相憂,患難相救,有無相貸,飲食相召,嫁娶相謀,漁獵分得,仁恩實施,是以其平易近和親而相好”,三代時期的小配合體之間是親密合作的團甜心寶貝包養網體,平易近風醇美。可是“今或否則,令平易近相伍,有罪相伺,有刑相舉,使構造怨仇,而平易近相殘,傷和氣之心,賊仁恩,害士化,所和者寡,欲敗者多,于仁道泯焉”(《韓詩外傳》卷四),到了秦漢國家體制這里,用編戶齊平易近、連坐和告發統治基層社會,散沙化的原子之間相互傷害,平易近風敗壞。在此,漢儒對秦漢編戶齊平易近的國家形式進行了強烈的批評。
由于漢代儒學的復興和風行,宗族開始重建,一些人開始擺脫了原子化的保存狀態。徐復觀師長教師發現,在西漢中期以后,布衣廣泛都有了姓,而姓的普及,對于族的重建是主要的。“無族之家,孤冷單薄,易于摧折沉埋。有族之家,則族成為家的郛郭,成為堅韌的自治體,增添了家與個人在患難中的捍衛及爭保存的氣力”(徐復觀:《兩漢思惟史》第一卷,華東師范年夜學出書社,2002年,第192頁)。
在此之前,通俗布衣都只是“不敬”、“獾從”、“畜”、“豹”、“熊”、“醉”之類的名字,幾乎沒有姓。而經過漢儒的盡力建設,西漢中早期的通俗平易近眾,都開始模擬先秦貴族,樹立了本身的姓氏。如在居延漢簡所見通俗兵士名字,“李延壽”、“周萬年”、“趙延年”、“李壽”、“張彭祖”、“薛往疾”、“周千秋”、“王安世”之類,這些名字會讓古人覺得很是熟習。
早在兩千多年前,中國布衣就模擬貴族,周全普及了姓氏,這在人類史上是極其獨特的現象。歐洲、japan(日本)和朝鮮布衣廣泛獲得姓氏這一過往貴族才有的事物,要遲至十九世紀了。依照包養app法國學者庫朗熱(Fustel de Coulanges)的研討,古羅馬時代的布衣們是通過模擬當時的貴族家族樣式而學會了組建本身的氏族(庫朗熱:《現代城邦》,譚立鑄等譯,華東師范年夜學出書社,2006年,第90頁),那么我們可以說漢代的中國布衣精英們,是通過模擬儒家古籍中記載的先秦貴族價值觀,來重建了新的家族小配合體,開始逐漸擺脫原子化的狀態。
平易近間復蘇需求經濟氣力,是以董仲舒提出“鹽鐵皆歸于平易近”(《漢書·食貨志》)。漢朝法吏認為,平易近營鹽鐵會導致“眾邪群聚,私門成黨”,儒者則主張“王者不畜聚,下躲于平易近”(《鹽鐵論·禁耕》)。
經過漢儒的不斷盡力,至東漢章和二年四月,竇太后終于下詔書,“郡國罷鹽鐵之禁,縱平易近煮鑄”(《后漢書·和帝紀》),陳蘇鎮師長教師認為:“此事表白,《公羊》家關于國包養網車馬費家不得與平易近爭利的觀點在東漢朝廷中占有優勢”(陳蘇鎮:《年齡與漢道》,中華書局,2011年,第466頁)。漢儒的盡力,使得富平易近成為包養網站符合法規,倉廩足而知禮儀,社會的富饒有利于小配合體的重建。
《漢書》等文獻記載,漢代良多精英盡力重建社會,樹立并維系自治的小配合體。如楊惲“及身包養行情封侯,皆以分宗族”,循吏朱邑“祿賜以供九族鄉黨”,樊重“貲至巨萬,而賑瞻宗族”,《四平易近月令》記載漢代宗族重建后的配合體合作,“賑瞻窮乏,務施九族,”“存問九族孤寡老病不克不及自存者”。
由于儒學觀念的傳播,天子也逐漸放棄了此前常用打擊富家的強制遷徙辦法甜心花園,元帝初元三年下詔,尊敬平易近間“骨血相附”的人倫,而包養條件不再強制遷徙。西漢社會在元帝以后,帶有更多的儒學顏色,宗族配合體獲得進一個步驟的重建。
三
王莽要“復古”,恢復“井田”,但由于時代久遠,他早已不克不及懂得,三代時期的井田,其實是一種類似于英國中世紀封建習慣法上面的地盤軌制。“公田”的“公”,是指封建領主,而非秦漢式的“國家”。井田是領主從周王或諸侯那里獲取的保有領地,村社小配合體再從領主這里獲取保有的地盤,作為報償,給領主的“公田”供給一點封建義務的服務。這種小配合體基礎下的封建習慣,既不是“地盤國有制”,也不是“地盤公有制”,而是每一層保有者都根據習慣獲得一部門的權利,并實行其封建義務。
從小生涯在秦漢國家體制下的王莽,顯然無法懂得早已消失的真實井田,而是根據本身經驗,將其懂得為地盤國有,并強制分田,制止地盤買賣。其好心的動機加上對歷史的無知,再結合秦漢國家的超強包養管道動員體制,最終給社會帶來極年夜災難。
在當時儒學化的富家看來,幻想主義者王莽的這些行為與暴秦無異。如第五倫就認為“秦以酷急亡國,又目見王莽亦以苛法自滅”(《后漢書·第五倫傳》),將王莽的管理和秦朝的酷烈政治視為同類。王莽的掉敗,其實是混雜了小配合體和年夜配合體的邊界,用小配合體的管理手腕往實現年夜配合體的管理,天然最終天怒人怨。
對此,包養網推薦呂思勉師長教師有很好的剖析:“原來現代的法制,是從極小的處所做起的。所謂國家,開初都是個小部落,君主和國民,本不非常懸隔;而政治上的機關,卻極完備;所以一切事務易于奉行,並且也易于監察,難于有弊。到后世,就年夜否則了。一縣的處所,甚或年夜于現代的一國,何況皇帝……就有良法好心,也無從奉行”(呂思勉:《白話本國史》,上海古籍出書社,2007年,第208頁)。
新莽政權逐漸崩壞,戰亂迭起。但由于漢儒對自治小配合體的重建,為劇烈亂世中守護社會供給了基礎保證,《后漢書》中記載了王莽末期全國年夜亂,多有宗族鄉黨凝集自保的情況,如第五倫因為“義行”,所以“王莽末,盜賊起,宗族閭里爭往赴附”,自組織的范圍,超過了血緣宗族,還囊括了鄉黨。
此外又如“暴亂三輔,郡縣年夜姓,各擁兵眾”(《馮異列傳》),“蒼生各自堅守壁”,“太行山豪杰多擁眾”(《陳俊列傳》);“率後輩宗族賓客千余人,往誼伯升”(《陰識列傳》);馬援則感歎“凡殖貨財產,貴其能施賑也,否則守財虜耳”。“乃盡散之以班昆弟故舊”(《馬援傳》);凝集宗族、鄉黨、賓客武裝自保的遍地小配合體,最終成為支撐東漢重建次序的基礎氣力。
東漢的樹立,獲得了遍地豪族的支撐,所謂“明天下所以苦毒王氏,歸心皇漢者,實以圣政寬仁故也”(《后漢書·獨行列傳》),東漢政權的符合法規性,恰是樹立在承認遍地宗族自治這一“寬仁”的政策基礎之上。
一些富家被“寬仁”政策吸引倒向東漢,但有時又會被處所仕宦欺壓,如鬲縣就發生過“五姓共逐守長”的事,李賢的注解釋這個縣的五姓是當地的“強宗豪右”,他們忍無可忍,驅逐了處所官,拒城反水。對此,東漢吳漢的方式是拘捕了當地獲咎了富家的處所官,并“使人謝城中”,向富家們報歉,于是“五姓年夜喜,即相率歸降”(《后漢書·吳漢傳》),以寬仁的政策贏得富家的支撐。
別的又如王暢為南陽太守,曾經試圖以“使吏發屋伐樹,堙井夷灶”的劇烈手腕打擊當地富家。最終在功曹張敞的諫議之下,意識到管理的關鍵系于“五教在寬”,“湯往三面,八方歸仁”,“明哲之君,網漏吞船之魚”,最終改弦易撤,“更崇寬政”(《王龔傳》)。
東漢時代,伴隨著對社會的“寬政”,遍地的自治宗族配合體突起,終于沖破了秦漢國家壟斷的軍公爵耕戰體制,不再“利出一孔”。所謂“平易近不知爵者何也,奪之平易近亦不懼,賜之平易近亦不喜”(王粲《爵論》),管理的重心傾向了鄉里的富家。
有學者將西漢時期各地墓葬距離縣城的距離和東漢時期數據進行比較統計,通過大批墓葬資料和GPS經緯度坐標數據研討,發現山東、江蘇、湖北、河南、四川等眾多地區的東漢聚落,都比西漢加倍遠離縣城為代表的官府中間。
如山東地區西漢聚落到縣城的均勻距離為6.2475千米,到了東漢則均勻為8.9539千米;江蘇的西漢聚落到縣城均勻為6.2475千米,到東漢則變為均勻12.9332千米;湖北西漢為4.1672千米,東漢則變為10.6446千米;四川西漢數據為6.2352千米,東漢變為12.3121千米。這些明顯更遠離官府地點政治中間的距離變化,意味著東漢時期的富家鄔壁等聚落,可以更有用地進行自治(《考古學報》2015年1期)。
別的值得留意的是,東漢以來的豪族或自治鄔壁,其樹立過女大生包養俱樂部程往往要先基于某種契約的達成。如東漢末的田疇,率領宗族與外姓避進徐無山中,通過“推擇其賢長者以為之主”的方法選舉了配合體的首領,并樹立起“約束”的契約:內部殺傷、盜竊等行為要遭到懲處外,還有二十條抵罪的約定。并在此契約基礎上,“制為婚姻嫁娶之禮,興舉學校講授之業”。在此“五千余家”的自治配合體內部,達到了“道不拾遺”的管理後果(《三國志·魏書·田疇傳》)。
而鄔壁主胡昭的管理權,也源自于“避兵進山中千余家”之間頻繁發生糾紛,胡昭長期飾演調解者的腳色,獲取了眾人心目中的權威,是以“眾咸宗焉”。通過此種自發產生的天然精英權威,自治配合體內部實現了“三百里無相侵暴者”的程度(《三國志·魏書·張臶傳》裴注引《高士傳》)。
四
儒學鼓勵布衣模擬先秦貴族,重建自治配合體,東漢以來出現包養網站了諸多新的世家,王符《潛夫論》有《志氏姓》篇,應劭《風俗通》有姓氏篇,此中就多有兩漢時期構成壯年夜的宗族。這些起自布衣的世家,深入影響了魏晉自隋唐的歷史,如錢穆師長教師所說:“魏晉南北朝下迄隋唐,八百年間,士族門第禪續不輟,而成為士的新貴族”(錢穆:《國史年夜綱》下冊,北京商務印書館,2012年,第561頁)。
在五胡南下的兵荒馬亂之中,朝廷風聲鶴唳,生靈涂包養網評價炭,但恰是這些儒學傳家的世族,在洪水滔天之中,飾演了自組織解救鄰里鄉黨的凝結核腳色,好像遍地的救命島嶼。
如庾氏家族的祖先庾乘,本來只是東漢時代的卑賤門衛,但因為學儒,經營家風,使得潁川庾氏精英輩出,西晉末年夜亂之時,庾氏家族的庾袞,因其德性名看,獲得了族人和鄉親的信賴,“率其本家及庶姓保于禹山”,建築鄔壁自保,尊老慈幼,抵御石勒的進侵,“是以宗族鄉黨莫不崇仰”(《晉書·孝友傳》)。追隨并參加庾袞的人,都必須批準這一自治配合體的契約并宣誓:“無恃險,無怙亂,無暴鄰,無抽屋,無樵采人所植,無謀非德,無犯非義,戮力同心專心,同恤危難”。
又如早年即“以儒雅有名”的郗鑒,在永嘉之亂中遭受饑荒,將本身所得之糧,分給“宗族及鄉曲孤老,賴而全濟者甚多”。但他是以本身缺糧,有人因其名看,愿意給他飯吃,但不克不及保證他的侄兒、外甥,郗鑒是以每次前去就食,都忍饑將省下的飯包在兩腮之間,歸去哺養侄兒、外甥,兩個孩子是以得以存活,并一路渡江(《晉書·郗鑒傳》)。
南朝鄧縣畫像磚中的宗族武力
為了維持這些自治小配合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