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彥】返本歸元:《周甜心查包養網易》研討的四個維度與未來標的目的

0 Comments

返本歸元:《周易》研討的四個維度與未來標的目的

作者:胡彥

來源:作者授權儒家網發布,原載《社會科學研討》2022年第4期

 

 

〔摘要〕 在中國現代典籍中,《周易》是一部具有奠定性、系統性和未來性的著作。對《周易》的研討,要掌握好四個維度和一個標的目的。四個維度,一是要清楚《周易》的作者與“觀象系辭”的成書方法;二是要把握易象與易理辯證統一的內在聯系;三是要遵守“師法”,重視“家法”,以象數易注作為進門基礎;四是要厘清地理與人文之間的源流關系。一個標的目的,是指《周易》研討的未來標的目的是返歸根源與開端,回到六合之始,感悟六合人三才之道相生相應、殊途同歸、百慮分歧的機理變化,變“方術之作”為“道術之作”,藉此識“前人之年夜體”,以“見六合之純”。

 

〔關鍵詞〕 《周易》; 易象; 易理; 地理; 人文

 

作者簡介:胡彥,文學博士。云南師范年夜學文學院傳授。近年重要從事易學與中國傳統文明研討。出書《周易六十四卦象數集解》(中華書局,2022年10月)。

 

在中國現代典籍中,《周易》是一部具有奠定性、系統性和未來性的著作。它的奠定性表現為中華平易近族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濫觴于此;它的系統性,則體現在《周易》是以天人合一的思維方法來對待六合所生萬物之間的存在關系的;《周易》不僅是一部“歷史典籍”,並且還是一部“未來之書”。它蘊含未來性的內在品質,成為中國思惟、中國聰明的“源頭死水”。它的生生不息的宇宙觀為我們懂得過往、認識現在、預知未來供給了源源不竭的思惟動力。《周易》是中國思惟的根源,中國文明的淵藪,中國聰明的寶躲。上及地理,下至地輿,中通人事,六合人三才之道盡在此中。

 

但《周易》難讀,向來被人們視為“天書”“絕學”。其實“天書”并非邈不成及,高不成攀。“絕學”未必不成以登堂進室、拜師問道。只需找到“天梯”,找到治學的正確門徑,我們就可以藉此進進廣年夜精微、意蘊豐富、聰明無窮的《周易》世界。

 

維度一:《周易》的作者與成書方法

 

研討《周易》,起首得清楚《周易》是誰寫的?這是一部什么樣性質的書?《周易》通行本是由“經”“傳”兩個部門構成的。此中“經”又包養網排名包含兩個部門:一是在八卦基礎上重疊而成的六十四卦畫,二是專門解釋六十四卦畫的卦爻辭。“傳”是指《彖傳》(高低)《象傳》(高低)《白話傳》《系辭傳》(高低)《說卦傳》《序卦傳》《雜卦傳》這七種十篇專門解釋《周易》本經的文字,前人稱為“十翼”,又稱《易傳》。我們凡是所說的《周易》指的就是由“經”“傳”兩個部門組成的現代典籍,它位于“群經之首”,被人們譽為“年夜道之源”。

 

八卦的作者,《周易•系辭下》有明確的說法:

 

古者包犧氏之王全國也。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類萬物之情。[1]

 

包犧氏就是宓羲,上古三皇之一,被后人譽為華夏的人文鼻祖。宓羲創作出八卦,八卦兩兩重疊在一路就構成了六十四卦畫。由八卦到六十四卦,同樣存在一個創作的過程,那么是誰完成了由八卦到六十四卦畫的飛躍?唐代的孔穎達對這個問題作了如下討論:

 

然重卦之人,諸儒分歧,凡有四說。王輔嗣等以為伏犧包養畫卦,鄭玄之徒以為神農重卦,孫盛以為夏禹重卦,史遷等以為文王重卦。其言夏禹及文王重卦者,案《系辭》神農之時已有蓋取益與噬嗑,以此論之,不攻自破。其言神農重卦亦未為得,今以諸文驗之。案《說卦》云:“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幽贊于神明而生蓍。”凡言作者,創造之謂也。神農以后即是述修,不成謂之“作”也。則幽贊用蓍,謂伏犧矣。故《乾鑿度》云:“垂皇策者犧。”《上系》論用蓍云:“四營而成《易》,十有八變而成卦。”旣言圣人作《易》,十八變成卦,明用蓍在六爻之后,非三畫之時,伏犧用蓍,卽伏犧已重卦矣。[2]

 

他列舉了四種重卦說:王弼認為是宓羲重卦,鄭玄認為是神農重卦,孫盛認為是夏禹重卦,司馬遷認為是周文王重卦。孔穎達依據“四營而成《易》,十有八變而成卦”的思惟,支撐王弼的宓羲重卦說。清代的王先謙在《漢書補注》這本書中也討論了重卦的作者問題,他的觀點是支撐王弼的宓羲重卦說。[3]

 

六十四卦畫由三百八十四爻構成,加上乾坤兩卦的“用九”“用六”兩爻,共三百八十六爻。每一包養卦都有專門解釋卦象的文字,這類文字被稱為“卦辭”;每一爻都有專門解釋爻象的文字,這類文字被稱為“爻辭”。假如說宓羲完成了八卦及六十四卦的創作,那么這些解釋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六爻的文字的作者是誰?要答覆這個問題,我們可以從司馬遷說過的一句話中獲得啟示:“昔西伯拘羑里,演《周易》。”[4]很顯然,司馬遷包養網認為周文王是《周易》的作者。他的這一觀點,被孔穎達作了進一個步驟的解說,認為卦辭是周文王創作的,爻辭是周文王的兒子周公所作。周公的爻辭傳達了周文王的思惟,因為“父統子業”的緣故,為了愛崇周文王,人們就統一將《周易》卦爻辭的作者歸于文王了。[5]

 

至于《易傳》的作者,司馬遷明確指出:

 

孔子晚而喜《易》,序《彖》《系》《象》《說卦》《白話》。讀《易》,韋編三絕。曰:“假我數年,若是,我于《易》則彬彬矣。”[6]

 

司馬遷認為《易傳》的作者是孔子。他的這一觀點,雖然獲得了班固、孔穎達等人的支撐,但從古至今,有關《易傳》的作者問題,頗多爭議。普通認為《易傳》不是一人所為。近年來,隨著馬王堆帛書《易傳》的出現,為孔子與《周易》之間的關系供給了加倍無力的證據。李學勤、廖名春、丁四新等師長教師均認為孔子與《易傳》有不解之緣[7]。《易傳》傳述了孔子的思惟,這是毫無疑問的。

 

關于《周易》一書的作者,班固認為“《易》道深矣,人更三圣,世歷三古”,孟康注:“宓羲為上古,文王為中古,孔子為下古。”[8]宓羲代表的是上古易,周文王代表的是中古易,孔子代表的是下古易。《周易》作者的歸屬問題,在沒有包養確鑿無疑的證據可以一錘定音地解決有關爭議的情況下,我們無妨尊敬前人崇圣的傳統,按照班固的見解,將八卦及其重疊而成的六十四卦的作者歸為宓羲,視六十四卦畫為“宓羲易”;將六十四卦卦爻辭的作者歸為周文王,視六十四卦卦爻辭為“文王易”;將《易傳》的作者歸為孔子,視“十翼”為“孔子易”。

 

明確了《周易》的作者問題,我們就可以來討論《周易》的成書方法及其特點了。

 

八卦的來源及創作方式,《周易•系辭下》說得很明白:“古者包犧氏之王全國也。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觀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遠取諸物,于是始作八卦。”[9]宓羲仰觀地理、俯察地輿畫出八卦,它是六合萬物的擬象。八卦構成的象征符號不是書齋式的抽象思辨與面壁虛構,它是對日出日落、周而復始的天道運行規律的描畫,代表的是六合萬物類象,此中蘊含的象意便是六合宇宙運行變化的機密。

 

宓羲易沒有文字,只要由陰陽爻組合而成的六畫卦,它代表的是上古時代的“無字天書”。這部“無字天書”傳到中古時代的商朝,有一個叫姬昌的諸侯西伯,因為為人仁厚,獲得蒼生的擁戴,后來被君子讒言中傷,于是被商紂王派人抓捕,軟禁在羑里這個處所。姬昌在監獄里發憤研讀宓羲留下的“無字天書”,思慮周人部落的命運,他將本身研讀六十四卦畫的學習心得記錄下來,于是宓羲創作的“無字天書”就有了文字的說明與解釋。姬昌是周朝的奠定人,人們尊稱他為周文王。《周易》這部經典的定名,顯然和他有關。

 

由卦爻辭構成的文王易是對宓羲所發明的“無字天書”的聰明開顯。借助文王易的文字開示,后學者可以由辭識象、觀象見意,藉此領悟宓羲易所蘊含的六合的機密、天然的真諦、人事的吉兇。周文王創作的卦爻辭是樹立在對卦爻象的懂得和認識的基礎之上的,它們是“觀象系辭”的產物。這些文字因象而生、為象而作。是以,要準確懂得、科學認識《周易》卦爻辭的內涵就必須具備“觀象明意”的才能。對《周易》卦爻辭的解讀必須與對卦爻象的懂得結合起來。用什么標準來權衡這種解讀是準確的、科學的?標準只要一個,就是要看這種解讀能否合適八卦取象的原則,能否合適六合陰陽變化的規律。

 

文王觀宓羲所畫八卦,悟得了六合人三才之道相與為一的機理,用文字的情勢發現天路,表揚天意,在天人之間搭建了“文明”的橋梁。這座“文明”的橋梁通向的不是“未來”,而是“開端”。這個開端便是屈原所追問的“遂古之初”[10]。中華人文思惟的本質特征是對“根源”的高度重視,因為“返本”才幹“開新”。“溫故而知新”[11],這是中華文明思惟的精華地點。

 

現代圣人著作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他們留下來的典籍都是由結論性的簡約話語構成的。推理、論證、思辨的過程在書中被省略了。宓羲留下來的僅僅是由八卦圖像構成的“無字天書”,這些“無字天書”是若何反應六合宇宙運行的機密的,他沒有作進一個步驟的解釋。周文王為什么要用“元亨利貞”“潛龍勿用”等等卦爻辭來解釋六十四卦,他也沒有作進一個步驟的說明。于是“為往圣繼絕學,為現世開承平”[12]就成為年齡時期孔子的學術抱負之地點。孔子平生的學問都凝集在“述而不作,信而好古”[13]這八個字當中。“好古”是孔子思惟的標準與終極的歸宿。這個“古”的最基礎義,段玉裁一語道破:“《逸周書》:天為古,地為久。”[14]“好古”就是尚友六合,以六合為師。孔子雖然偉年夜,但卻從不認為本身是“作者”。“作者曰圣”[15],“作”是圣人的事業。六合已開,人類豈可離開六合這個年夜宇宙別的筑造一間“本身的房子”?“述者曰明”[16],“述”是人師的工作,通經明道,接續文雅。孔子“述而不作”,定位于“述者”,所以他撰寫的《易傳》重在“述經”,是對《周易》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方式論的系統解說。孔子遵守六合天然變化的規律與特點,從《周易》的“天然之道”中引申出“人文之道”。因為有了孔子傳述的《易傳》,我們就擁有了通往《周易》世界的橋梁,就擁有了通經明道、接續文雅的能夠。

 

把握了《周易》一書的構成方法、構成內容和構成特點,我們就會清楚對《周易》的閱讀、懂得、研討,重要的任務就是要搞明白卦爻辭與卦爻象之間的內在關系,搞明白卦爻象與六合陰陽變化的邏輯聯系;對《周易》的研討,需求將卦爻辭還原為卦爻象,需求將卦爻象還原為六合之象,需求在六合之象的變化中感悟陰陽起落浮沉的新聞,領悟“人事有代謝,往來成古今”[17]的不易真諦。

 

維度二:易象與易理

 

《左傳》昭公二年記載魯昭公二年春天的時候,晉平王派年夜臣韓宣子出訪魯國,在掌管圖書的官員年夜史氏那里,韓宣子見到了兩本書:

 

觀書于年夜史氏,見《易象》與《魯年齡》。[18]

 

這兩本書,一本是《易象》,一本是《魯年齡》。這里所說的《易象》和《周易》是什么樣的關系?它們是統一本書嗎?李學勤師長教師認為《易象》是《易傳》構成以前、專門講卦象的書籍,它積累了若干代筮人的解卦知識,是專門用來闡釋《周易》、解讀筮例的,《易象》也是后來《易傳》的來源與基礎。[19]我認為,李學勤師長教師的見解是可托的,合適年齡易學的實際。尚秉和師長教師指出:“漢儒以象數解《易》,與年齡士年夜夫合,最為正軌。”[20]也就是說,年齡士年夜夫是從象數的角度來解釋《周易》的。什么包養是象數?《左傳》僖公十五年有明確的解釋:

 

龜,象也;筮,數也。物生而后有象,象而后有滋,滋而后有數。[21]

 

象數有兩層含義,第一層是指龜卜筮占;第二層是指通過龜卜筮占排衍出的易象,易象便是事物的表象與氣數。年齡太史通過對易象的解讀,領悟其所代表的事物的表象與氣數,藉此對事物的未來發展趨勢作出預測與判斷。從《左傳》《國語》所記載的筮例來看,年齡太史對《周易》的援用與解讀是以《易象》作為闡釋的依據的。之所以要從“易象”的角度來闡釋《周易》,是因為《周易》不是面壁虛構、閉門造車的著作,《周易》乃是先圣“仰觀地理,俯察地輿”而來的“觀象系辭”之作。這就需求基于“易象”來解讀《周易》,而不克不及隨心所欲、主觀臆斷。所以尚秉和師長教師評價年齡易學“最為正軌”。要閱讀、懂得《周易》,必須理解“易象”,由此就引發出了這樣的問題:什么是易象?它來源于何處?

 

易象的特點與分類,在《周易•說卦傳》中有具體的包養說明,后人若要讀懂《周易》,天然必須以《周易•說卦傳》作為解卦依據。這里我們要討論的是易象的來源與范疇,只要搞明白易象的來源問題,把握其涵蓋的范圍,我們才幹對《周易》作出準確的釋讀。若要答覆什么是易象,起首得解釋什么是“易”?許慎解釋“易”字:“蜥易,蝘蜓,守宮也。象形。《祕書》說曰:日月為易,象陰陽也。”[22]許慎認為“易”是一個象形字。他起首將“易”解釋為蜥蜴,蝘蜓、守宮是蜥蜴的別稱;又援用漢代的緯書將“易”解釋為日月,表象陰陽。許慎為什么要用“蜥蜴”“日月”“陰陽”這三個概念來解釋易字?他這樣解釋的事理安在?這是我們需求進一個步驟追問的問題。蜥蜴屬于匍匐類動物,其種屬甚多,變色龍便是蜥蜴中的一種。變色龍的生涯習性是因時因地而變的。假如我們將蜥蜴懂得為在年夜地上保存的物類的代稱,那么許慎用“日月”“陰陽”來解釋“易”字,其內在的邏輯就變得很明白了。以蜥蜴為代表的在年夜地上保存的物類,其性命都遭到日月運行的影響與制約,日月的運行決定了春夏秋冬四時的輪回,春夏秋冬四時的輪回,其實質是陰陽之氣在作起落浮沉的周期性節律運動;受此影響,就有了年夜地上草木的榮枯,人事的代謝。根據許慎的解釋,“易”其實有三層含義:第一層“易”為物象,泛指年夜地上生長的物類;第二層“易”為天象,實指日月的運行;第三層“易”為天道,表現為陰陽之氣起落浮沉的周期性節律運動。用“日月”來解釋“易”字,在東漢包養羽士包養魏伯陽的《周易參同契》一書中獲得了充足的體現。自古以來,修道的羽士們都是以《周易參同契》為指引,尋求盡性致命之年夜道。《周易參同契》的基礎理論就是樹立在“日月為易”這一思惟觀念之上的:“坎戊月精,離己日光,日月為易,剛柔相當”[23],“易者象也,懸象著明,莫年夜乎日月。”[24]將“易”懂得為日月的運行,周而復始的運動,這種思惟淵源甚古,其來有自。“廣年夜配六合,變通配四時,陰陽之義配日月”[25]說明“遂古之初”,中國現代的圣賢就確立了通過觀察天象、掌握日月的運行規律來懂得人類置身的世界的科學思惟。六合萬物性命的來源是日月,“在天成象,在地成形”[26],日月的運行決定著六合萬物的生存亡逝世,逝世逝世生生。

 

明確了易象的來源與范疇,接下來我們要討論易象與易理之間的關系,對易理的來源與內涵作出說明。許慎對易字的解釋包容了三層遞進關系:第一層“在地成形”,是說包含蜥蜴在內的一切在年夜地上生長的物類構成了易象的表層;第二層“在天成象”“日月為易”構成了易象的中層,是說易象的根源是日月的運行,地理決定地輿,年夜地上生長的物類其性命是由日月的運行所決定的;第三層“象陰陽也”構成了易象的深層,也就是說易象是由陰陽之氣的變化所天生的。世間萬象千姿百態、紛繁復雜包養網排名,決定其基礎面孔、基礎像態的不過是陰陽變化之理。易象呈現失事物的象數,此中“象”是指事物的具體形態,“數”是指事物的氣數、命數。象數的構成,說究竟,是陰陽變化之易理在發揮感化。譬如十月懷胎,一朝臨蓐,嬰兒呱呱墜地,有了性命的抽像,這個性命的抽像蘊含了十個月的氣數,沒有十月這個氣數的孕育、生長,就不會構成嬰兒的抽像。但嬰兒抽像的構成,從最基礎上來說,又是怙恃的受精卵在起感化,這個受精卵是性命的根源,是性命得以天生的事理。易理是決定易象天生的後天事理,易象則是易理的后天呈現。

 

《周易•系辭下》言:“《易》之為書也,廣年夜悉備。有天道焉,有人性焉,有隧道焉。兼三才而兩之,故六。”[27]《周易》這部經典的創作包羅萬象,涵蓋了六合人三才之道。三才之道是由六爻組成的六畫卦表現出來的,初二兩爻表現隧道,三四兩爻表現人性,五上兩爻表現天道。據此我們可以明確地說:易象是由地理之象、地輿之象、人文之象這三部門內容構成的。

 

既然地理、地輿、人文構成了易象的基礎范疇,那么《周易》這部經典的易理就是對地理、地輿、人文的運行規律與特點的提醒與總結。《周易•說卦傳》有言:“昔者圣人之作《易》也,將以順生命之理,是以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登時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兼三才而兩之,故《易》六畫而成卦。”[28]“《易》六畫而成卦”,六爻構成卦象,這就是易象。“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登時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這就是易象所蘊含的易理。天道由陰陽構成,隧道由柔剛構成,人性由仁義構成。“將以順生命之理”,是說學習《周易》的目標:人生于六合之間,只要敬天順地,道法天然,才幹夠與六合天然和諧共存。

 

閱讀、懂得《周易》,必須具備“觀象以盡意”的才能。對易象的觀察、剖析必須考慮地理、地輿、人文這三個方面,缺一不成。對易理的懂得、掌握也必須考慮天道、隧道、人性這三個方面,缺一不成。只要這樣,對《周易》的研討才不會墮入瞽者摸象、各執一真個偏頗與單方面。

 

維度三:師法與家法

 

清代經學家皮錫瑞在論述漢代學術時指出:

 

前漢重師法,后漢重家法。先有師法,而后能成一家之言。師法者,溯其源;家法者,衍其流也。師法、家法所以分者:如《易》有施、孟、梁丘之學,是師法;施家有張、彭之學,孟有翟、孟、白之學,梁丘有士孫、鄧、衡之學,是家法。家法從師法分出,而施、孟、梁丘之師法又從田王孫一師分出者也。[29]

 

所謂“師法”,就是治《易》者所師承的對象,其易學思惟與治《易》方式即來源于此。所謂“家法”,便是從師法演變而來的專門用以解《易》的一家之言、一家之學。皮錫瑞有關“師法”與“家法”的論述,為《周易》研討指明了治學門徑,必須遵守“師法”,重視“家法”。有關《周易》經傳文字的注解汗牛充棟、浩如煙海,假如沒有明師的指引,假如不克不及找到解《易》的正確方式,我們就會墜進文字的迷障當中,掉往通向《周易》年夜道的機會。

 

宋代詩歌批評家嚴羽曾經說過:

 

夫學詩者以識為主:進門須正,立志須高;以漢魏晉盛唐為師,不作開元天寶以下人物。……故曰,學其上,僅得此中;學此中,斯為下矣。[30]

 

嚴羽雖然論及的是學詩的方式與門徑,但其識見同樣適用于《周易》的學習與研討。進門要正,立志要高,並且更主要的是,必須尚友前人,以前人為師。

 

從象數的角度注解《周易》的著作當首推唐人李國運編撰的《周易集解》。這部書是象數易注的集年夜成之作,搜集了30多家漢魏古注,此中尤以虞翻為著。嚴格來說,李國運的《周易集解》不是個人的專門之學,而是具有資料匯編性質的象數易學文獻。但這部書對后世象數易學的影響是宏大的。潘雨廷師長教師評價說:

 

故《周易集解》之輯,又有保留古文獻之功。且成書之時,在孔疏百包養網余年之后,全書之內容,上及魏易百余年前之漢易。由漢易直繼《易經》十二篇之旨,庶可窺包養見通貫三古之易理。故李氏此書,猶繼往圣之絕學,無他書可與媲美。[31]

 

《周易集解》的宏大貢獻是對漢代古易注的搜集、保留。漢代古易的一個顯著特點就是依象數注解《易經》,這是合適年齡易學的解《易》方式的。尚秉和師長教師有言:“韓宣子適魯,見《易象》與《魯年齡》。夫不曰見《周易》,而曰見《易象》。誠以《易》辭皆觀象而系。”[32]張朋師長教師認為:“就年齡時期來講,本卦和之卦之中四個八卦的八卦取象,是《周易》爻辭的解說根據,並且很能夠是獨一的所有的的根據。”[33]以象解《易》,這是年齡易學的精華地點。由漢易溯源而上,不僅可以“直繼《易經》十二篇之旨”,並且“庶可窺見通貫三古之易理”。

 

遺憾的是,漢代象數易學家個人注解《周易》經傳的文字沒有系統、完全的流傳下來。《周易集解》搜集的漢魏古注多達38家,全書共集易注2700余節,李氏自己案語108節。[34]莊子有言:“夫道不欲雜,雜則多,多則擾。”[35]雖然從象數易注進門,必須以李國運的《周易集解》為宗,但《周易集解》道出多門,令人無所適從。

 

所幸的是,在《周易集解》所輯錄的古注中,漢代虞翻一家有近1300節,幾乎占了全書的一半。[36]劉年夜均師長教師指出:“虞氏易學乃是明圣人陰陽新聞之教、探兩漢易學之真傳的必由之途。”[37]徐芹庭師長教師稱贊“虞氏易承孟氏之真傳,為孔子田何一脈相承之正統。又博覽馬鄭荀宋與諸儒之易,故包養能集象數之年夜成。”[38]由此看來,從象數易注進門研討《周易》,當首拜虞翻為師。

 

明代來知德以一己之力,積近30年之功,“以象數為方式,以義理為旨歸”[39]撰成《周易集注》一書,“自成一說,當時推為絕學。”[40]徐芹庭師長教師明確指出:“來氏之象,多取于是。其錯卦,即虞氏旁通也。其書中稱虞翻者三次,其用虞義以注經者尤多。”[41]是以,要通象數古易,又必以來知德為師。

 

虞翻的易注在傳抄的過程中多有閒逸、罅漏,其著作是不完備的。但虞翻的易學思惟與注易體例從已有的易注中已獲得彰顯,所以到了清人張惠言這里,他完整承繼虞翻的易學思惟與注易方式撰成《周易虞氏義》。該書不僅對現存虞注作了疏解,並且依據虞翻的易學思惟補足其罅漏部門。至此,《周易》之“虞氏義”始得完備。清人阮元評價此書:“始于‘幽贊神明’,終于‘乾元用九而全國治’。蓋自仲翔以來,綿綿延延千四百余載,至本日而昭然復明。”[42]梁啟超對張惠言的易學研討有如是評價:“他的長處在家法明了,把虞仲翔一家學問,發揮盡致。”[43]是以,要通虞氏易學,必以張惠言為師。

 

近代易學家尚秉和師長教師曾言:“誠以《易》辭皆觀象而系。《上系》云:圣人觀象系辭焉而明吉兇是也。故讀《易》者,須先知卦爻辭之從何象而生,然后象與辭方相屬。”[44]尚秉和師長教師據此思惟撰成《周易尚氏學》。于省吾師長教師對尚著有如是評價:“師長教師的絕年夜發明則在乎象,解決了舊所不解的不成勝數的易象問題,可以說,師長教師對易象的貢獻是絕後的。”[45]尚秉和師長教師的《周易尚氏學》與虞翻、來知德、張惠言均有不解之緣。《周易尚氏學》一書提到虞翻有179次,來知德有3次,張惠言有1次。盡管尚秉和師長教師對虞翻的注解頗多批評,但他的易注采納虞氏易公道的部門也是歷歷在目、顯而易見的;其對來氏易注、張氏易注的借鑒同樣是有據可查的。《周易尚氏學》是近現代象數易學的集年夜成之作,后人于《周易》若要登堂進室,必拜尚秉和師長教師為師。

 

從象數易注進手研討《周易》,必以虞翻、來知德、張惠言、尚秉和為師。他們的易學思惟一以貫之,體現了《周易》著作“觀象系辭”這一本質特點。四家易注既學有淵源,又一脈相承,彼此影響。若能貫通四家易注,揚長避短,綜合集成,就一定能找到登臨《周易》的天梯。

 

維度四:地理與人文

 

許慎“日月為易,象陰陽也”的解釋流露出這樣一個新聞:《周易》來源于古地理學。這個觀點可以從六十四卦的排序中獲得證實。《周易》上經第一卦乾為天,第二卦坤為地,乾坤兩卦講的是六合定位,陰陽生物,構成人類賴以保存的宇宙。上經第二十九卦坎為月,第三十卦離為日,坎離兩卦講的是六合宇宙之間,最主要的天象就是日月的運行。下經第一卦咸的卦象為男娶女,有了六合,有了日月,就有了人類性命的繁衍、保存。下經第六十三卦既濟卦、第六十四卦未濟卦都是由日月水火之象構成的,講的是六合的成毀與宇宙的無限。古地理學的思惟貫穿于六十四卦的始終,要讀懂《周易》,就必須具備古地理學的基礎知識與基礎理論。

 包養網心得

《晉書•卷十一•志第一•地理上》指出:“古言天者有三家,一曰蓋天,二曰宣夜,三曰渾天。”[46]在漢代以前,中國古地理學關于六合宇宙的來源與構成績已經構成了三年夜學說:蓋天說、宣夜說、渾天說。蓋天說出自《周髀算經》,是中國現代最早出現的六合結構理論。它的一個主要觀點就是“天似蓋笠,地法包養網覆槃”[47],包養“天圓如張蓋,處所如棋局。”[48]天圓處所的觀念構成于此。《周易•說卦傳》“乾為天、為圜”[49]“坤為地、為年夜輿”[50]的取象原則顯然遭到了蓋天說的影響。漢代地理學家郗萌所傳的宣夜說認為:“日月眾星,天然浮生虛空之中,其行其止皆須氣焉。”[51]宣夜說視宇宙為無邊無際的虛空,充滿其間的氣流托舉起日月眾星,這一思惟在《周易》十二新聞卦中有充足的體現。乾卦六爻都是陽爻,表現天是由純陽之氣凝集而成,陽氣起落浮沉于六合之間。坤卦六爻都是陰爻,表現地是由純陰之氣凝集而成,陰氣猶如虛空,遍布于六合高低之間。唐代地理學家瞿曇悉達引張衡言:“渾天如雞子,天體如彈丸,地如雞子中黃,孤居于內。……六合各乘氣而立,載水而浮。……天轉如車轂之運也。周旋無端,其形渾渾,故曰渾天也。”[52]這是有關渾天說思惟的經典表述。《周易》乾卦“天行健”“元亨利貞”等文字顯然和渾天說思惟有關。

 

學習中國古地理學,不僅要清楚三年夜地理學說的基礎思惟,還需求把握日月五星、三垣二十八宿的分布與運行規律,對二十四節氣的由來與特點有一個基礎的認識,弄明白中國古地理學“觀象授時”的特別內涵。中國古地理學與東方現代地理學具有本質的分歧。東方地理學是樹立在人與天然二元對立的思維形式基礎之上的,它將天體、天象作為一個客觀的物質對象來加以研討,剖析其物質構成,清楚其規律與緣由;而中國古地理學卻是樹立在六合人不成朋分、三位一體的思惟基礎之上的,它的基礎思維形式是“天人合一”“天人感應”。中國現代的地理學家研討地理現象,目標是為了經世致用,他們是將地理、地輿、人文視為彼此聯系、彼此制約的統一整體來加以辯證思慮與表達的。“包養在天成象,在地成形”意味著天象決定著地輿的面孔,時空一體,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立春二分二至四立與東、東南、南、東北、西、東南、北、東北五湖四海相對應。“仰觀地理,俯察地輿”的目標是為了“究天人之際”。《漢書•藝文志》有言:

 

地理者,序二十八宿,步五星日包養月,以包養紀吉兇之象,圣王所以參政也。[53]

 

觀地理的目標不是為了探討星空的物質構成,更不是為了馴服太空。在中國現代前賢的眼中,六合天然不是人類欲看的對象,而是人類念茲在茲、須臾不成離別的故鄉家園。所以他們的興趣是想通過對天道運行規律與特點的認識來指導經國之年夜業,現實之人生。是以從中國古地理學天然引申出了中華人文思惟。人文源自地理,這一觀點在《賁卦•彖傳》中有明確的表達:

 

地理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觀乎地理,以察時變;觀乎人文,以化成全國。[54]

 

賁卦卦象由下離上艮構成:。下卦離為日,上卦艮為四時,卦象的地理學內涵是太陽的周年視運動產生了春夏秋冬四時,所以系辭為“地理也”。下卦離為日,太陽光線四射,所以取象為“文明”;上卦艮為止,人類止于文明,所以系辭為“文明以止,人文也。”卦象的人文內涵是人類的行為規范以太陽為標準,遵守春夏秋冬四時運行的規律,做到“日出而作,日進而息,逍遙于六合之間而心意自得。”[55],這就是“人文”。上卦艮為“觀”,人類仰包養網觀太陽的運行惹起春夏秋冬四時的變化,所以系辭為“觀乎地理,以察時變”。以太陽的運行為圭臬,教化全國蒼生遵守天道運行的規律,所以系辭為“觀乎人文,以化成全國。”《彖傳》的這段文字完整由賁卦卦象引出,而賁卦卦象是由太陽四時所代包養網價格表的天象組成。在這段文字中,出現了“地理”“文明”“人文”“文明”(“觀乎人文,以化成全國”的縮略語)這四個關鍵詞。這說明最遲在戰國時代,中華文明思惟已經發展到一個極高的境界,現代先賢對什么是地理、什么是文明、什么是人文、什么是文明、它們之間是什么樣的關系諸這般類的問題,已經有了周全、系統、深刻的思慮與認識。中國現代先賢認為地理是至高無上的,它是六合萬物的根源;所謂文明就是“陽春布德澤,萬物生光輝”[56];人世間的人文來源于地理,“日出而作,日進而息”,秉道而行,這就是人文;所謂文明就是以天道設教,教化全國蒼生,敬天順地,止于仁義。

 

《周易•年夜象傳》從包養網價格地理學、地輿學、人文學的角度解釋六十四卦卦象,其基礎句式是由兩句話構成,第一句話是從地理學或地輿學的角度解釋卦象,第二句話是從第一句話引申出來的人文思惟。例如《乾卦•年夜象傳》:“天行健,正人以自強不息。”[57]“天行健”是對乾卦卦象的地理學解釋,“正人以自強不息”是從“天行健”引申出來的人文思惟。能夠秉持天道的人就是正人,正人秉持天道的行為表現為“自強不息”。《坤卦•年夜象傳》:“地勢坤,正人以厚德載物。”[58]“地勢坤”是對坤卦卦象的地輿學解釋,“正人以厚德載物”是從“地勢坤”引申出來的人文思惟。能夠效法隧道的人就是正人,正人效法隧道的行為表現為“厚德載物”。

 

《周易•年夜象傳》是從整體、從宏觀來解釋六十四卦的地理學、地輿學、人文學內涵。《周易•小象傳》則是從部分、從微觀來解釋三百八十四爻的地理學、地輿學、人文學內涵。例如坤卦六四爻辭:“括囊,無咎無譽。”[59]六四爻來源于觀卦,觀卦在十二新聞卦中表現八月。六四爻以下是坤體,年夜地含躲萬物,像個口袋,所以取象為“囊”。觀卦上卦為巽,六四爻是巽卦的初爻,巽為繩,用繩子把口袋扎起來就是“括囊”。六四爻陰居陰位為正,順承九五陽爻,所以系辭為“無咎”。六四爻居艮卦中爻,艮為止,止語不言,所以系辭為“無譽”。《坤卦•小象傳》的解說為:“‘括囊,無咎’,慎不害也。”[60]“慎不害也”是對“括囊,無咎”所蘊含的人文思惟的引發。六四爻居艮卦中心,艮為止,取象為“慎”。上卦巽一陰生于陽體,取象為“害”。處在六四的地位上,與九五爻皇帝位毗鄰,需求戰戰兢兢,如履薄冰,才幹警惕駛得萬年船。所以系辭為“慎不害也”。很顯然,《周易•小象傳》是通過對爻象的地理、地輿意象的剖析,引申出人文訓誡的思惟的。

 

《周易》六十四卦三百八十四爻,每一卦每一爻都蘊含了地理學、地輿學、人文學的內涵。地理衍生人文,易理涵蓋義理。對《周易》的研討,需求遵守這樣的原則: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天然。

 

結語:未來的研討標的目的

 

自有《周易》這部典籍以來,有關《周易》的研討已經構成專門之學。從古至今,對《周易》的注解、闡釋、研討,吸引了一代又一代的學人皓首窮經、探賾索隱、著書立說。《周易》研討文獻汗牛充棟、蔚為年夜觀,凝集了無數學者的血汗與聰明。但考核《周易》研討的歷史與現實,我們卻不得不面對這樣一個頗為尷尬的境況:“易經著作,雖已汗牛充棟,而得透羲皇新聞者未幾。”[61]對《周易》經傳的注解、闡釋,疊床架屋、灶上起灶,“全國多得一察焉以自好”[62],難以窺得《周易》的本相,難以識得《周易》的年夜體。兩千多年以前,莊子在《全國篇》中早已預言:“全國之人,各為其所欲焉,以自為方。悲夫,百家往而不反,必分歧矣!后世之學者,不幸不見六合之純,前人之年夜體,道術將為全國裂。”因為治《易》者思惟落進“象數”與“義理”區分、劃界的窠臼,因為治《易》者經常“用管窺天,用錐指地”[63],遂使得《周易》所蘊含的“年夜義之方”“萬物之理”[64]蔽而不顯,晦而不明。“全國之治方術者多矣”[65],能夠識“前人之年夜體”“見六合之純”的包養網 花園“道術之作”可謂寥寥。迄今為止,尚沒有一天性夠追根溯源、周全、系統地對《周易》的來龍往脈與微言年夜義作出公道解釋的令人滿意之作。

 

毫無疑問,無數代學者為《周易》的研討奠基了堅實的文獻學、訓詁學、闡釋學基礎。后來者得益于先輩的提點,可以站在前賢的肩膀上眺望更為廣遠的風景。但借使倘使我們過于陷溺于易學研討文獻的層層累積、自得于《周易》闡釋的主觀參與與花樣創新,卻能夠掉卻了《周易》研討的學術旨歸。花園的小徑分叉,山間的溪流淙淙,天然有其誘人之處,但我們卻不克不及是以而“陶醉不知歸路”[66]《周易》“觀象系辭”的成書特點,決定了對《易傳》十篇文字及六十四卦卦爻辭的懂得與闡釋絕不成獨立成章,自行其事。必須將《易傳》與六十四卦卦爻辭置于六十四卦卦爻象的語境中才能夠溯流而上,觀象明意。即使《周易》六十四卦卦爻象也并不料味著便是根源的存在。《周易》一書,不是向壁虛構、閉門造車的產物。圣人仰觀地理、俯察地輿的著作方法決定了《周易》是通向年夜道之源的陳舊典籍。對《周易》的研討、注解,只要先弄清其科學來源、科學內涵,以此為基礎,對《周易》的哲學闡釋才能夠成為有源之水,有根之木。

 

《周易》來源于古地理學。它既提醒了“在天成象”的天道運行規律,又彰顯出“在地成形”的地輿變化。地理決定地輿。有陰陽之氣的起落浮沉,就有六合萬物的生存亡逝世,逝世逝世生生。六合一體,時空一體,六合人三位一體。從古地理學的角度往研討《周易》,可以提醒《周易》的科學來源,厘清地理與人文之間的源流關系,揭開籠罩在《包養網周易》之上的奧秘面紗,還玄學為科學,為中國文明、中國哲學的闡釋奠基科學的基礎。

 

二十一世紀既是中華平易近族迎來偉年夜復興的世紀,亦是中華文明否極泰來、走向復興、走向自負、造福人類的世紀。《周易》所蘊含的六合人三才之道、《周易》的全國文明觀等等思惟聰明,完整可以為人類命運配合體的構建供給“五色交輝,相得益彰;八音獨奏,終和且平”[67]的中國聰明與中國計劃。在百年未有之年夜變局的時代,對《周易》的研討,需求走出知識累積、自我建構包養網比較、自我闡釋的時代。《周易》不僅僅是一部“歷史典籍”,並且更是一部活在當下、面向未來的聰明之書。我們必須面對這樣一個事實:盡管易學著作、易學文獻已經異彩紛呈、琳瑯滿目,但那本“獨一之書”與“未來之書”尚待寫就。《周易》研討的未來標的目的乃是回歸根源與開端。根源與開端具有“獨一性”,惟其這般,其存在方能開顯出具有源頭死水的無盡生機。

 

易學研討的當務之急與重要任務乃是追根溯源,還原出六十四卦卦爻辭與六十四卦卦爻象之間的邏輯聯系,還原出六十四卦卦爻象與六合陰陽之氣起落浮沉的本質聯系。《周易》研討要擺脫“方術之作”的困囿,通向“道術之作”的澄明,其獨一的途徑便是回歸根源與開端,回到六合之始,感悟六合人三才之道相生相應、殊途同歸、百慮分歧的變化機理,藉此才能夠識“前人之年夜體”,以“見六合之純”。

 

注釋:
 
[1] 孔穎達:《周易正義》,阮元校刻:《十三經注疏》,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影印本,第86頁。
 
[2] 孔穎達:《周易正義》卷首,《十三經注疏》,第8-9頁。
 
[3] 王先謙:《漢書補注》(陸),上海師范年夜學古籍收拾研討所收拾,上海:上海古籍出書社,2008年,第2906-2907頁。
 
[4] 瀧川資吉:《史記會注考證》(捌),楊海崢收拾,上海:上海古籍出書社,2015年,第4322頁。
 
[5] 參見孔穎達:《第四論卦辭爻辭誰作》 ,《周易正義》卷首,《十三經注疏》,第10頁。
 
[6] 瀧川資吉:《史記會注考證》(伍),第2466頁。
 
[7] 參見李學勤:《周易溯源》,成都:巴蜀書社,2006年,第379頁;廖名春:《經傳與包養網易學史新論》:濟南:齊魯書社,2001年,第283-284頁;丁四新:《周易溯源與晚期易學考論》,北京:中國國民年夜學出書社,2017年,第171頁。
 
[8] 王先謙:《漢書補注》(陸),第2906-2907頁。
 
[9] 孔穎達:《周易正義》,《十三經注疏》,第86頁。
 
[10] 洪興祖:《楚辭補注》,白化文等點校,北京:中華書局,2002年,第85頁。
 
[11] 程樹德:《論語集釋》(一),程俊英、蔣見元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第94頁。
 
[12] 黃宗羲:《橫渠學案上》,《宋元學案》,全祖看補修,陳金生、梁運華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86年標點本,第664頁。
 
[13] 程樹德:《論語集釋》(一),第431頁。
 
[14]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北京:中華書局,201包養網3年影印本,第89頁上。
 
[15] 范文瀾:《文心雕龍注》,北京:國民文學出書社,1998年,第15頁。
 
[16] 范文瀾:《文心雕龍注》,第15頁。
 
[17]佟培基:《孟浩然詩集箋注》,上海:上海古籍出書社,2005年,第19頁。
 
[18] 楊伯峻:《年齡左傳注》(四),北京:中華書局,2011年,第1226頁。
 
[19] 李學勤:《周易溯源》,第63頁。
 
[20] 尚秉和:《周易尚氏學•說例》,張善文點校,北京:中華書局,2016年,第18頁。
 
[21] 楊伯峻:《年齡左傳注》(一),第365頁。
 
[22] 段玉裁:《說文解字注》,第463頁下。
 
[23] 章偉文譯注:《周易參同契》,北京:中華書局,2014年,第30頁。
 
[24] 章偉文譯注:《包養網周易參同契》,第34頁。
 
[25] 孔穎達:《周易正義》,《十三經注疏》,第79頁。
 
[26] 孔穎達:《周易正義》,《十三經注疏》,第76頁。
 
[27] 孔穎達:《周易正義》,《十三經注疏》,第90頁。
 
[28] 孔穎達:《周易正義》,《十三經注疏》,第93-94頁。
 
[29] 皮錫瑞:《經學歷史》,周予同注釋,北京:中華書局,2004年,第91頁。
 
[30] 郭紹虞:《滄浪詩話校釋》,北京:國民文學出書社,1998年,第1頁。
 
[31] 李道平:《周易集解纂疏•媒介》,潘雨廷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94年,第7頁。
 
[32] 尚秉和:《周易尚氏學•說例》,第13頁。
 
[33] 張朋:《年齡易學研討——以卦爻辭的卦象解說方式為中間》,上海:上海國民出書社,2012年,第59頁。
 
[34] 王豐先:《點校媒介》,李國運:《周易集解》,王豐先點校,北京:中華書局,2016年,第6-7頁。
 
[35] 郭慶藩:《莊子集釋》(第一冊),王孝魚點校,北京:中華書局,1997年,第134頁。
 包養行情
[36] 王豐先:《點校媒介》,李國運:《周易集解》,第8頁。
 
[37] 劉年夜均:《點校說明》,張惠言:《周易虞氏義》,劉年夜均校點,北京:北京年夜學出書社,2012年,第1頁。
 
[38] 徐芹庭:《漢易闡微》(下),北京:中國書店,2010年,第580頁。
 
[39] 王豐先:《點校說明》,來知德:《周易集注》,王豐先點校,北京:中華書局,2019年,第3頁。
 
[40] 紀昀:《四庫全書總目撮要》(壹),石家莊:河北國民出書社,2000年,第136頁。
 
[41] 徐芹庭:《來氏易經象數集注》,北京:中國書店,2010年,第15頁。
 
[42] 張惠言:《周易虞氏義•阮元序》,第4頁。
 
[43] 梁啟超:《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上海:東方出書社,1996年,第223頁。
 
[44] 尚秉和:《周易尚氏學•說例》,第13頁。
 
[45] 尚秉和:《周易尚氏學•媒介》,第7頁。
 
[46] 房玄齡:《晉書》,北京:中華書局,2000年,第178頁。
 
[47] 程貞一、聞人軍:《周髀算經譯注》,上海:上海古籍出書社,2012年,第102頁。
 
[48] 房玄齡:《晉書》,第178頁。
 
[49] 孔穎達:《周易正義》,《十三經注疏》,第94頁。
 
[50] 孔穎達:《周易正義》,《十三經注疏》,第95頁。
 
[51] 房玄齡:《晉書》,第178頁。
 
[52] 瞿曇悉達:《開元占經》(上冊),北京:九州出書社,2012年,第3頁。
 
[53] 王先謙:《漢書補注》(陸),第3043頁。
 
[54] 孔穎達:《周易正義》,《十三經注疏》,第37頁。
 
[55] 郭慶藩:《莊子集釋》(第四冊),第966頁。
 
[56] 郭茂倩:《樂府詩集》卷第30,《長歌行》,北京:中華書局,1998年,第442頁。
 
[57] 孔穎達:《周易正義》,《十三經注疏》,第14頁。
 
[58] 孔穎達:《周易正義》,《十三經注疏》,第18頁。
 
[59] 孔穎達:《周易正義》,《十三經注疏》,第18頁。
 
[60] 孔穎達:《周易正義》,《十三經注疏》,第18頁。
 
[61] 閆修篆:《皇極經世書今說•自序》(觀物外篇上卷),臺北:老古文明事業股份無限公司,2017年,第11頁。
 
[62] 郭慶藩:《莊子集釋》(第四冊),第1069頁。
 
[63] 郭慶藩:《莊子集釋》(第三冊),第601頁。
 
[64] 郭慶藩:《莊子集釋》(第三冊),第585頁。
 
[65] 郭慶藩:《莊子集釋》(第四冊),第1065頁。
 
[66] 徐培均:《李包養網清照集箋注》,上海:上海古籍出書社,2003年,第40頁。
 
[67] 馮友蘭:《國立東北聯合年夜學紀念碑碑文》。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