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質量推動融合教育去九宮格共享發展 海淀區啟動孤獨癥關注日系列活動_中國網
中國網/中國發展門戶網訊(記者 徐林)3月31日,北京市海淀區舉辦2025年孤獨癥關注日“融合大講堂”專題論壇,旨在充分發揮教育強區優勢,積極回應特殊兒童家庭關切,進一步優化融合教育資源配置。
來自教育、醫學、康復領域的專家學者、區內各教育單位融合主管領導、機構代表及家長代表200余人參加論壇,共商融合教育發展路徑,為特需學生享有公平優質教育賦能。
生命綻放:見證教育溫度
北京市健翔學校happy管樂團表演《祖國頌》
“我有一個裝滿星星的口袋,悄悄打開夏日的夜晚……”活動伊始,由北京市健翔學校和普通學校的小藝術家們帶來合唱和管樂表演,為本次論壇注入一份溫馨與感動,孩子們的精彩表演獲得了在場觀眾的陣陣掌聲。
專家引領:多維解析孤獨癥支持理念
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融合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漢語自閉癥人群社會融合路徑研究”首席專家賀薈中教授
北京師范大學教育學部融合教育研究中心主任,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漢語自閉癥人群社會融合路徑研究”首席專家賀薈中教授在發言中講到,孤獨癥譜系障礙通常是多種障礙的集合體,存在不同的亞類型,這個病癥的差異性大、異質性高,每一個孩子在譜系中所處的位置不一樣,發展變化迥異。“我們提倡接納孤獨癥兒童,接納這些孩子的神經多樣性,更好地了解他們、幫助他們。”孤獨癥譜系障礙的發病率很高,目前國內的統計數據是1%,如此龐大的群體需要多領域協同合作,提供個性化的教育支持服務,促進他們的發展。
賀薈中說:“譜系兒童首先也是個體人,與普通兒童一樣,有共同的發展規律,所以我們進行干預方案設計的時候,首先要尊重他們的發展規律,把他們放在最核心的位置,為他們提供心理學、教育學、社會學的綜合指導,并關注各領域合作的邊界,為了他們有更美好的明天一起努力。”
浙江工業大學徐云教授
浙江工業大學徐云教授從優勢視角理論看待孤獨癥兒童教育的育人范式。他提到,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勢和潛能,孤獨癥兒童也一樣。“如果我們總是夸大他們的缺陷,完全把他們保護起來,對他們實施救助,他們就會失去發展成長的機會。所以我們要發現他們的優勢,挖掘他們的潛力,對他們有信心,對他們接納、陪伴、支持,他們可能成為社會的創造者,會在很多領域閃閃發光。”
海淀區心理康復醫院副院長何銳
海淀區心理康復醫院副院長何銳介紹,醫院為全區提供心理健康指導和教育,及心理干預、心理治療等相關服務,包括為孤獨癥這一特殊群體提供篩查評估、臨床診療、康復的一體化服務,包括免費服小樹屋藥等特色項目,為孤獨癥兒童搭建健康服務網絡。對于特殊學校學生及普校家教場地隨班就讀的學生,也會提供評估服務,同時也為有需要的家庭和孩子提供個性化的教育指導方案。
協同共進:齊心共筑孤獨癥支持網絡
北京市健翔學校美術教師胡斌
在案例分享環節,海淀區三所學校展示了融合九宮格教育的本土化實踐成果,以實際行動詮釋融合教育的深度內涵。北京市健翔學校通過藝術課程開發助力學生潛能激發,展示了藝術教育在支持學生全面發展中的獨特價值,讓社會看到星星孩子的創造力。中關村一小推出“全員參與的融合教育支持模式”,構建教師、學生、家長協同支持網絡,呈現了融合理念在普通學校廣泛落地的具體路徑。航天圖強小學通過探索校內外、課堂內外的聯動資源,有效提升教師勝任力,解決學校資源緊缺等問九宮格題。三個康復機構分別介紹了康復進校的服務成效。
區域實踐:系統構建孤獨癥支持路徑
海淀區特教中心主任王紅霞
海淀區特教中心主任王紅霞立足區域實踐,分享了孤獨癥兒童融合教育生態支持的海淀模式,以及對未來教育康復融合的規劃。她表示,孤獨癥兒童在海淀特殊學生群體中占比高、教育難度大,海淀區從宏觀、中觀聚會到微觀,建立了融合教育生態支持系統,落地了一系分享列政策,對于孤獨癥兒童全過程、全方位、全生涯支持。但目前還存在著專業教師資源不足、校外機構管理不完善、助教陪讀人員管理不規范、普通學校的資源不足、社會力量缺乏整合等問題。王紅霞呼吁教育部門與殘聯、康復、醫療等多方資源攜手合作,加強教康融合。
為加強服務規范化管理,提升服務公信力和可持續性,多家機構代表在會議現場鄭重簽署《進校服務承諾書》,明確責任,接受監管,展現了專業機構積極參與、共促融合的良好態度。
中國殘疾人康復協會副會長許家成
融合之路,需要匯聚多方智慧;教康融合,需要久久為功的堅持。中國殘疾人康復協會副會長許家成說:“今天我看到了孩子們的精彩演出,我對這個活動感受很深,因為這個活動讓我們的服務主體走到了聚光燈下,從學生群體,到行業專家,再到學校、康復機構,我們在場的所有人都是為他們服務的。”他還提到,海淀本土化的生態系統,在國內展現出強大的實力、明顯的優勢以及先進的特性。未來,要繼續關注科技支持和科技助殘的作用發揮,持續優化服務體系,引領特殊教育高質量發展。
北京市殘疾人聯合會康復處處長劉洋
北京市殘疾人聯合會康復處處長劉洋結合今年孤獨癥主題“落實關愛行動實施方案,促進孤獨癥群體全面發展”和《孤獨癥兒童關愛促進行動實施方案(20小樹屋24—2028年)》,提到黨和政府高度重視孤獨癥群體的權益和保障,要致力于構建全生命周期的支持體系,將孤獨癥服務從“補缺式救助”轉向“系統性賦能”。劉洋從特殊教育布局、校園無障礙建設、康復進校園和家校支持網絡建設等方面,肯定了海淀特殊教育已取得的成就。下一步,殘聯將與教育部門繼續加強緊密合作,以實施特殊教育提升計劃為抓手,為殘疾兒童提供更加優質的教育和康復服務,為殘疾人事業高質量發展,建設教育強國貢獻力量。
系列活動:展示優勢潛能
4月2日,孤獨癥關注日的其他系列活動也陸續上演。海淀區多所學校的孤獨癥學生畫作及融合教育十佳先進集體之一清華附小清河分校的融合情景劇《每一個種子都是獨特的》在全國“與星同行——孤獨癥兒童關愛促進行動交流活動”中展示,呈現了特殊兒童真實、感人的成長故事,引導公眾以科學視角看待孤獨癥群體,倡導包容、多元的社會價值觀。